端午雜談
以前小時候在老家,每逢端午,正趕上“三夏”時節,人們搶收搶種,忙得你死我活,哪里有心過端午節?再者,江北地區,不種糯米,不長箬葉,能有幾人會包粽子?隨著見識的增長,慢慢的知道,有這么一個節日,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所設!并且隨著社會的進步、交通的發展,各種各樣的粽子都能吃到,各地的端午風俗如吃“三紅”“五黃”,系五彩絲線、飲雄黃都有所了解??墒?,在江浙呆過一段時間以后,才知道,與“端午”有關的人物,可不光是屈原,還有伍子胥和曹娥!
屈原,原為楚國貴族,年紀輕輕就躋身于權力中心。后懷王聽信讒言,疏遠屈原,于是抑郁寡歡,流離失所,著作以遣懷。后秦國陷楚都,屈原在端午日縛石自沉于汨羅江。后人在端午這天,舉行各種活動,以資紀念。
伍子胥,楚國著名的政治家、軍事家。其所處年代要比屈原早300年左右。因其父冒犯了楚平王,被滿門抄斬!只他只身一人逃亡吳國,助吳王闔閭滅楚。后吳王夫差聽信讒言賜死子胥,其憤而自盡,夫差命人于端午日投尸于錢塘江(民間尊其為錢塘江濤王)。吳人為紀念他,才有了各種端午節風俗(直到現在,蘇州好多地名,都與他有關,像蘇州的胥門,相城,浙江旅游景點西塘古鎮,原來叫胥塘)。
曹娥,上虞人,因其父不慎墜江而死,為尋父尸,延江呼號,肝腸寸斷!然數日無果,遂投江。于端午之日抱父尸隨波逐流。人們為紀念如此孝女,在端午節舉興各種活動,并把此江名曹娥江。
那么,既然這三個人都與端午節有關,為什么現在獨尊屈老夫子呢?況且,伍子胥所處的年代比屈原要早300年左右,屈原的代表作《離騷》里面就有“……伍子逢殃兮,比干葅醢;于前世而皆然兮,吾又何怨乎今之人?”之句,可見,對于伍子胥的結局,屈子也有獨到的看法!有的人大概會說,屈子的遭遇發生在楚國,而當時的楚國太大了,其疆域包括了今湘、鄂,皖全部,桂、贛、浙、魯、豫、陜大部分,所以得以廣泛流傳,而伍子的事發生在吳,流傳范圍太小而致,但我卻不以為然,我認為,之所以尊屈子而抑伍子,還是在于歷代封建帝王的統治需要!
屈原,本姓羋,皇族 在有些人眼里“根正而苗紅”,得志時,如日中天;失志時,流離失所。憤怒之下,只能吟唱一些諸如《天問》《涉江》等文辭發泄一下,說到底,就是逆來順受,叫你去哪里涼快去就哪里涼快去,不敢有絲毫的反抗!而伍子則不同:敢愛敢恨,要馬有馬,要槍有槍,文可治國,武能安邦,一言不合,上馬提槍,就是楚平王死了,也要扒出來鞭尸三百!這豈不是一些人的噩夢?楚王賜死,他竟然一擰尾巴躥圈了!難道忘了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濱,莫非王臣”“君叫臣死,臣不得不死”?你竟然搞“君不仁,臣可以不忠”?反了你了!以至于文人不敢寫,史官不敢記,只流傳于百姓之間,安能成氣候?
至于曹娥,純孝之女,自然贏得人們的稱道。孝女嘛,歷來被稱為爸爸的小棉襖,但對于我來說,未免有點漏風,甚而至于有點恐怖了。 (盧廣)
編輯:董永慶